欢迎来到 上海都市网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都市网 > 国内 > 文章内容

盘点 | 粤港澳大湾区32家工业机器人企业一览

作者: 编辑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18-12-05 阅读:

“三面环山,三江汇聚”,优越的地理位置使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了宜居的生活环境以及便利的交通,从而成为一块经济的宝地。2017年,大湾区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工业机器人作为中国制造2025政策带来的风口之一,近年来亦是资本所追逐的对象,加之大湾区制造业水平常年位于全国前列,由此,在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一大批工业机器人企业。

此次,就为大家盘点了粤港澳大湾区32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如下:

区域:多集中于深圳、东莞、佛山

按照区域来分,此次盘点的32家大湾区工业机器人企业多集中于粤、港、澳三地当中的广东省。这与广东省在全国制造业当中拥有的发达地位密不可分。细分之下,深圳、东莞、佛山三地也占据了大湾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份额。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毫无悬念地占据了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的头席,达到了14家企业。东莞紧随其后,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了9家。其次是佛山,拥有4家工业机器人企业。

工业机器人主要服务于制造业,凡有自动化需求的传统制造业,都可以看作是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目标客户。维普网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分布在深圳、佛山、东莞等地的数量在全省排名分列一、三、四位,均处于榜单的前五位。因此,不难看出工业机器人企业分布的区域与当地的制造业水平有着相当的关系。

融资轮次:企业融资意向仍趋于保守

按照融资轮次来看,工业机器人的融资意向并不如资本市场对其态度的火热。有40.6%的企业没有可查的融资历史。这与工业机器人企业长期以来稳定的营收增长以及工业机器人企业家们对接收融资持保守的态度有关。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工业机器人企业融资意向为何不如其在资本市场的火热:一方面是由于做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家们拥有踏踏实实做实业的工匠精神。对外来资本的注入持有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工业机器人企业能维持常年稳定增长的营收,经济方面并不存在窘境。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工业机器人企业的靠谱、踏实以及可投资性。

今年以来,中美之间掀起激烈的贸易摩擦,对国内不少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经营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这或许会动摇一些工业机器人企业家对融资保守的态度。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个国内资本与工业机器人企业携手良好的契机。

2003年即成立的两家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汇川技术、麦格米特与2007年成立拓斯达等三家IPO上市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接收融资的历史已有4—8年。(汇川技术最早接收融资的历史可追溯至2010年;麦格米特和拓斯达分别为2012年、2014年)不也在佐证资本与工业机器人企业之间长期携手的可行性?

产业链定位:主营业务为核心零部件的企业较少

按照企业的产业链定位来看,32家工业机器人企业当中,有16家企业属于集成商,11家属于本体,做综合服务(同时涉及本体与集成)的企业拥有4家,主营业务为零部件的企业却只有国森科精密1家,并且是2018年3月才成立。其中与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情况以及大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起步晚于国外,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的技术壁垒没有打通,制作工艺不成熟,发展程度也不如国外成熟。这导致了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我国自主生产的核心零部件竞争力难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由于竞争力的低下,导致零部件整体毛利率偏低,仅靠做零部件难以维持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生存。这也导致了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仍需从国外进口核心零部件。

再者,国内制造业自动化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份额并不由国内企业所占据,仍由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等四大家族所占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 年四大家族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 57%。这使得国内本体机器人的市场仍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外。

国内本体、集成商旺盛的进出口需求与广东省作为沿海省市拥有便利的海上交通环境的天然地理优势结合在一块儿,促成了大湾区本体企业与集成商在产业链定位上的密集分布。

粤港澳大湾区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现状与大湾区地理环境、当地制造业发展基础以及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状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区域层面呈现的问题,更多的是整个国内行业面临的问题,这不是一方力量就能完全解决的,需要政府、企业、资本的协同合作。

政策方面,今年以来就不断传出利好消息。11月28日,工信部决定在各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产品基础上,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政策频传利好的同时,企业自身也该做出表率。尽管日前中美双方已初步达成不再互加新关税的共识,但国内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需破局。

企业要完成技术壁垒的突破、制造工艺的赶超需要经历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需要引进大量优秀的人才和保障相当额度、且长期稳定的研发资金。在本就“烧钱”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当中,这样的要求对于不少中小规模企业来说难度不小。可靠资本的引入,或许是不错的良方。企业家们或许也该放下一些对于外来资本的偏见,在企业战略决策方面更“大胆激进”一些,在关键技术层面坚决攻坚克难,带领企业杀出重围。

大湾区工业机器人企业的融资情况也证明了其还有相当的资本注入空间。

当政府、企业、资本三股力量携同合一的时候,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才能突破局限,真正拥有未来的曙光。

上一篇:外有颜,内有料 长安CS35PLUS诚意十足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