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上海都市网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都市网 > 教育 > 文章内容

聚焦两会丨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不要过重负担......再难也要减

作者: 编辑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19-03-15 阅读:

本文约4000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第四场“部长通道”上接受记者关于减负问题的采访时指出,“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治理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手”“我们将比照线下治理的措施,对线上的培训进行规范,一定要把负担过重的问题治理好”。减负是事关社会的系统工程,也是社会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

关于学生减负,

教育部长开出了这样的“药方”

部长说——

我们讲的是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不是不要负担,没有负担中国教育将会怎样?全是负担中国教育会是怎样?教育本来就是负重前行的事业。

我们现在进行的就是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这些年教育部高度重视减负问题,陆续出台了一些治理措施。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减负30条”,这就是综合治理的措施。

为什么要出这样一个综合治理措施呢?因为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感到,学业和课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征,原因多方面,就这么一个结果,这叫多因一果。所以要多方面发力来综合整治,这就是“减负30条”的根据所在。从哪些方面减呢?这涉及学校、教师、政府、家庭和社会。

从学校这个角度讲,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控课程门类和总课时,就是说开哪些课,开多长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严控课程容量和难度,也就是说,每门课你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水平;还有一个就是严控“非零起点”教学,大家可别小看这一点,这个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都喜欢搞超前教学,就是孩子还没上学,就教了很多知识,以为这样学生就能健康成长,实际上不是。学生的一张白纸,交给老师,老师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这之前,左一道右一道,把孩子画得五花八道,这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这叫什么呢?打个比喻,这叫做“张飞画扇子,愁死齐白石”。所以,我们要严禁这种事发生。

就老师来说,应该办好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严格依照大纲和课程表教学。大纲是管内容的,课程表是管各种课程的相互关系,这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另外一个就是严控作业数量和难度。数量好理解,难度是什么?就是不要给孩子们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题,多出一些“师生友好型”的题。

对政府来说,主要是要在质量标准、课程教材、考试招生、评价体系以及素质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来解决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还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减负奠定基础。这就是政府要做的事。

对家长来说要做什么呢?我觉得就两句话: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对孩子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就是说,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长首先不做;家长做不到的,绝不强迫孩子;孩子想做的,家长理性地引导孩子。

就社会来说,一是不要传播似是而非的所谓教育理念,二是不要给一些不良机构做代言人,三是不要为一些号称懂得教育的“大忽悠”助力。今天我们面临的现实是:十个人谈教育,会产生十一、十二个观点,所以一定要警惕。

社会环境非常重要。环境好了,祖国的花朵就会开得更灿烂,祖国的幼苗就会成长得更健康。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减负作为一个多因一果的综合征,一定要系统治理。难度很大,但是难度再大也要紧紧抓住不放,落实好“减负30条”。

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如果今天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负担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学生会不高兴的,学生不高兴叫什么呢?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治理下去,不获全胜,绝不收手!

关于学生减负,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这些建议

2018年2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拉开了减负攻坚的序幕。一年来,校外“降温”校内“升温”,中小学生减负取得阶段性成果。随着减负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在减负的关键环节上花力气、动真格?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

减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门

真正给学生减轻压力是一个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它涉及政策、环境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减负是事关社会的系统工程,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和教育部门,还需要民政部门、工商部门查处非法校外培训机构问题;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滋生攀比心理。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特殊的国情加剧了家长的焦虑,不过,这是一个阶段性问题,解决它不能完全靠学校,不能完全靠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完全靠立法,需要方方面面的统筹工作,才能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

中小学生减负也要减掉不必要的校园活动

中小学生减负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业负担之外,学校里的社会活动也会带来不小负担。校园活动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补充,对提升孩子综合素养、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都有好处,但是如果过多过滥,就会成为一种不必要的包袱。建议应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该整合的整合,该取消的取消。就浙江省而言,接下来会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学生的校园活动进行梳理,设立准入机制,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整合到课程中去。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校长李静

减负需要多方合力

需要四方面合力,才能够把这个问题真正地解决。第一是国家层面,通过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让更多职业达到合理的收入,从业者能够有体面的生活。第二点是全社会需要理性的、客观的、多元的对学校进行评价,不要只看升学率。第三点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是品格、性格和习惯,所以家长不应一味地在学业上“望子成龙”。最后是学校层面,学校应当主动作为,担负起培养孩子的主体作用,担负起学生的部分课外服务和课外培训,促进学生全面的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麻建国

学校教育要带动全社会教育生态优质化

学校教育要“强势回归”,带动全社会教育生态优质化。一是合理规划在校时间。建议适当推迟早晨到校时间,推后下午放学时间。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课后作业,放学后可做自己喜爱的事。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议学校加快教学方式改革,探索“班级授课制+小班化辅导”相结合模式。开设中小学网络“名师空中课堂”,让孩子课余能“学在我家”。三是提升弹性离校制度服务水平。坚持公益性原则,统筹校内外两种资源,争取体育、文化、科协等部门支持,利用学校场地和设施开展兴趣类社团活动,解决好“课后三点半”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要做到真正给学生减负,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家长的支持非常重要;第二,作为学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课堂更创新、更高效;第三,层层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不把分数作为衡量地区、学校、学生的唯一标准,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最后,各项有关减负的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

这一年,学生减负攻坚克难

——切实扫除校外培训乱象

2018年2月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拉开了“减负”攻坚的序幕。

4月底前,全国各省份均出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方案,明确了专项治理的时间表、路线图,全面开展“拉网式”摸底排查,边摸排边整改。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系统性文件,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指明了方向。

截至2018年12月12日,全国共摸排40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发现存在问题机构27.3万所,已整改27万所,整改完成率达98.9%。

——切实加大整改推进力度

2018年年末,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研究起草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以下简称“减负30条”),会签了9个部门,特别是争取到了发改、财政、公安等监管和执法力量强、手段多的部门支持,构建了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形成了“减负”合力。

“减负30条”不仅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学校“减负”责任,还首次规定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减负”责任,特别强调了政府和家长的“减负”责任,构建了内外联动、协同推进的立体“减负”体系,对于改变当前学校动、家庭不动,学校减、课外增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便于执行、监督、对账,能取得实效。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018年是“减负”的综合治理年。教育部门加强与市场监管、民政、人社、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采取清理规范竞赛活动、落实课后服务等系列举措,持续推进改革。

为减轻中小学生参加竞赛活动产生的负担,2018年2月,教育部发出公告,对规范竞赛管理提出了明确管理权限、重新登记核准、严格组织实施等六方面举措,查处一批违规竞赛活动。为进一步建立长效机制,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对竞赛的申报、认定、举办和日常监管作出详细规定。当前,教育部正在进行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的清理认定工作。

据统计,北京、浙江等13个省份已出台课后服务实施办法;南京、杭州等18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印发了具体实施意见;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已基本实现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全覆盖;24个大城市近七成小学开展了课后服务。

减负作为“多因一果”的综合征,需要综合治理。在负重前行的减负路上,家长、老师、学校、政府、社会各方应该加强多元合作,让学生“宝宝”们在今天能高高兴兴地应对“学业”,在明天也能高高兴兴地应对竞争激烈的社会。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一起努力!

内容来源丨综合整理自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微言教育

图片来源丨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本期编辑丨shalee

上一篇:故事会 | 从事乡村教育28年的“老中师生”向其坤回忆与恩师特级教师徐家永的师生一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