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上海都市网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上海都市网 > 教育 > 文章内容

湖南永州市语文教研员吴春来:在线教学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作者: 编辑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20-04-27 阅读:

4月14日,学习强国、央视频和一起教育科技联袂推出“数字化教育与未来”大讲堂,邀请湖南省永州市语文教研员吴春来,分享了在线教学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image.png

吴春来老师认为,在线教学对语文老师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考验着老师们的教学智力。一定要化繁为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家长可教、能教,就让家长去教。

2、学生愿意学,有自学能力的,让学生自己去学。

3、家长不能教,教不了的,老师沟通学生去教。

4、学生不愿意学的、学不好的,老师沟通家长去教。

对于语文教育,吴春来老师十分推崇于永正先生的12个字:字写好,书读懂,话说通,文写正。

吴春来老师表示,一篇文章读懂它,一定要有“写了什么”的关注,还要有“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这四个层次的思考其实就是把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人文与工具是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在思考“如何写”、“为什么写”的时候,就是一种人文的渗透。我们教语文真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什么”的角度上。

谈到孩子的写作,吴春来老师认为,孩子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诗,真实的情感流露,真实的场景呈现,真实的言语表达。孩子写出一篇好文章,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童真、童趣、自然、流畅。

以下为吴春来讲座实录,内容经编辑有删减:

各位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跟老师们交流《“在线教学”下的语文思考》。

在线教学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这一次全国的在线教学对语文老师是一种非常大的考验,考验什么呢?考验着老师们的教学智力。

化繁为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线教学跟我们传统下的班级授课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在线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我们一定要思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给谁教,一个是教什么。

给谁教呢?还是给学生教,我们的在线教学它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家长,一个是网络,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问题。

不妨进一步的思考,我们的线上教学是不是要考虑到学生愿意不愿意听?听完之后有没有效果?今后如何来检测?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我们往深层次进一步的思考,在线教学离不开家长,有些家长是可以教自己孩子的,有些家长是教不了;有些学生是可以自学的,有些学生自学能力差,怎么办呢?

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化繁为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如果家长可教、能教,就让家长去教。

2、学生愿意学,有自学能力的,让学生自己去学。

3、家长不能教,教不了的,老师沟通学生去教。

4、学生不愿意学的、学不好的,老师沟通家长去教。

根据这些情况,一定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教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暴露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举一个例子,家长能教,那么在家长可以教的情况下,还有哪些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学生自学,自学还会有哪些问题,老师把它收集起来,根据这些问题寻求解决它的方法。

与其一个班的40个学生全部统一在线上听老师在网络那一端一个人讲得津津有味,还不如不如根据学生的各种情况有的放矢地讲。

我总结出八个字:有教有类,因类施教。

根据班上的情况把学生分类,根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由此,我们会想到班级授课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呢?比如,有的学生喜欢读书,阅读量很大;有的学生文章写的特别好;有的学生上课特别积极;有的学生从来不爱读书,不喜欢语文……这些情况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进行教学任务?

还是回到这八个字上面来,有教有类,因类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暴露出的问题,咱们实施正确的、符合这一类学生的方法。

根据咱们在线教学的一些情况得出这八个字,这八个字也可以用于线下班级授课。

我们要思考:教什么?教语文,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什么?学语文。

语文教育的12字常识

我非常推崇于永正先生的12个字,他主张简简单单的教语文,语文教学可以归纳成12个字:字写好,书读懂,话说通,文写正。

我们仔细咀嚼揣摩思考这12个字,发现语文教学真的离不开它。教学生写一手好字,教学生能够把书读懂,教学生能够把话说的通顺、说的流畅,教学生写的一手好文章,其实这12个字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识。

image.png

试问,当下有多少老师把这12个字自始自终的贯穿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呢?今天我就围绕这12个字谈一谈语文教育的思考。

字写好。看到这样的卷面,我想告诉老师们这不是小学生写的,是一位高三毕业生写的字。我有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历,又做了小学语文教研员。有一次我在组织全市的高三老师阅卷的时候,我负责阅作文,当我们翻开学生的试卷,看到这样卷面的时候,很多老师就发出一声长叹,小学老师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没有把他们的字教好呢?当然作为高中老师,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但是我们也要思考,如果作为小学老师从小就给学生训练他们写字,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他的字会怎样呢?如果真正按照于永正先生所讲的“字写好”,又会怎么样呢?

于是,我给老师们拟定了一个规定:从小学开始就让学生坚持抄写课文。这是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抄的字,《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们,我们让学生每一天坚持抄写课文,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到小学六年级,试想六年的时间,12个学期的时间,我们学生的字又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如何抄,抄什么,老师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抄写课文起码有两个好处:

第一,练字。

第二,熟悉课文。

让学生去练字,从什么角度练字,我反复跟老师们强调,就是抄写课文,能抄写到把课文背下来是最好的一种结果。初中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抄,抄到小学毕业。

书读懂。文章有四层含义:

第一,关注,读懂,文章写了什么。

第二,读懂文章是怎么写的。

第三,为什么这样写。

第四,写的好处是什么。

而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教学生读文章,其实仅仅是读懂了第一层,那就是写了什么,鲜有老师关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的好处是什么。

接下来我想结合具体的案例跟老师们聊一聊,请看某教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设计的四个环节:

第一,学生思考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子。

第二,学生谈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

第三,对英法联军你想说些什么。

第四,学生说如何爱国。

我们不妨来思考思考,这一位老师的教学停留在什么的层次?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停留在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层次。换句话说,只要学生明白了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子。当然还要思考圆明园被毁灭了,你有什么样的情感?这样教学到底好不好?

我认为是欠妥的,为什么?起码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作者是如何来写圆明园之美的?”

“为何要把圆明园写的如此之美呢?”

有了这样的思考,学生才会学会如何去遣词造句,如何去谋篇布局。然后才会思考圆明园写的这么好的目的、意图是什么,才有对圆明园毁灭的那一种情感。

我认为,一篇文章读懂它,一定要有“写了什么”的关注,还要有“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这四个层次的思考其实就是把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人文与工具是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在思考“如何写”、“为什么写”的时候,就是一种人文情感的渗透。我们教语文真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什么”的角度上。

我再举一个例子,某教师执教《花钟》,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请学生找出文中各种花开的时间。

第二,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各种花的图片。

第三,请三位学生画钟表标出时间,看谁画得好,画得快。

这位老师他的教学更简单,甚至简单的有点粗暴。我为什么这样说?仅仅是弄懂了花钟是什么,一堂课就是看看花钟是什么,还停留在“是什么”的角度,展示花的图片还是看花,画画还是围绕花钟是什么……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来提升?有人经常埋怨学生不会写文章,我认为学生不会写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老师没有教学生如何去写,语文阅读课出了问题。吕叔湘先生40年前就发出喟叹:学生用十年的时间,2700课时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话说通。要坚持多听广播。

培养听的能力,促进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我们能说话,无非是跟社会说话,跟身边的人说话,跟老师说话,跟同伴好友说话,这是一种方式。

跟书本说话,那么经常坚持听广播,我们会培养学生一种语感,很多语言它不断的撞击我们的听觉器官,时间长了,我们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跟课文学说话。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说话,最重要的不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语,而是句子。

一个人说话的风格跟什么有关系?我觉得跟每个人说话的句子、句式有关系,有些人喜欢抒情,用的是长句子;有的说话直截了当,用的是短句子;有的人激情,用的短句子;有的人慢条斯理,喜欢用长句子。

那么,在我们的课文当中,句子作为学生说话的一种载体,真的大有裨益。我们看到这样的语言,《圆明园的毁灭》当中,作者是如何来说话的,“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乡村村野……” 

用这样的方式训练学生说话,自然而然也会说了,而不是一味的这里有什么,那里有什么,那里还有什么,显的特别的枯燥,特别的无趣。语言显得特别单调,特别贫瘠。因为人的语言表达,句式是在不断变化的,句式变化,其实就是我们讲的内容也是在不断的变化。

所以,语文课当中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根据句式来训练学生说话,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多读书。有老师说“文写正”那是最好的方法,我觉得还是“多读书”。 

文章写的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读的多。我有一个主张,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然后模仿句式。

有孩子喜欢读《西游记》,读了3遍。有一次他去一个地方玩,就写了一篇文章,我想把这篇文章呈现给老师们:“乘车行驶在云山境外的公路上时,只见寻山绵绵,却平淡无奇。当转过一个山头时,眼前的景色可是截然不同了,像瞬间拉开了巨大的帷幕,托出一片神奇的世界。层层高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巍峨雄伟。这山们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特色:有的像醉卧山头的酒徒,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妙龄少女,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每一朵山峰都像一幅艳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image.png

写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需要老师去教的。小孩子的习作,我认为八个字可以概括:童真、童趣、自然、流畅。一个孩子的文章应该有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真,该有的趣,该有的自然,该有的流畅,我不主张少年老成,我主张孩子该说孩子的话。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这样的描写是多么富有童真、童趣啊,就是把孩子当时的心灵真实的描写了下来。“啊!我的妈妈美如鲜花。噢!我的爸爸丑如泥巴。咦!为什么妈妈爱爸爸呢?哎!因为花不可没泥巴。”多可爱的孩子啊,多么有趣,多生动。

image.png

我们再看《有意义的一天》,“今天,妈妈清理冰箱的时候,拿出了三颗蒜头,已经腐烂变成了紫黑色,长成了绿色的嫩芽。妈妈拿着蒜头对我说,你看,虽然这些蒜头已经烂了,但它们仍然孕育了新的生命,这是多么顽强的精神啊!我听了很受教育,以后找老婆不能找这种懒到把蒜放烂还有这么多说辞的女人。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image.png

多有趣啊,把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真实的呈现出来,自然的表达出来,流畅的写出来。

我一个朋友,他的孩子9岁时写的一首诗《戒》:今天我下定决心,要戒掉坏习惯,把抠鼻子改掉,亲妈妈改掉,睡觉不刷牙改掉。如果都改掉了,那多姿多彩的我,就没了。

image.png

什么是诗?孩子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诗,真实的情感流露,真实的场景呈现,真实的言语表达。

所以,我非常赞同于永正先生的12个字:字写好,书读懂,话说通,文写正。如果要我评论孩子们的文章就是八个字:童真、童趣、自然、流畅。

给孩子们一片属于孩子们的天地,让孩子们好好写字,好好读文章,好好说话,好好写文章,让他们在儿童的时光里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难得的那么短暂的童年时光里去拥抱童真,去拥抱童趣,让我们一起跟孩子们快乐的学语文。

今天我就跟老师们汇报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

上一篇:央视报道 | 讯飞智慧教育这样助力“复学复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

发表文章

最新评论

更多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友情提示: 登录后发表评论,可以直接从评论中的用户名进入您的个人空间,让更多网友认识您。